bbbb下载站:优质、全面、安全的专业下载站! 首页|最近更新|专题集合

统一指挥2游戏手册中文(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有什么区别)

时间:2023-05-08 14:07:28 来源:www.bbhsbb.cn 人气:

为您带来最新统一指挥2游戏手册中文(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有什么区别):

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有什么区别

统一指挥是指无论什么时候,一个下属都应该而且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.统一领导是指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,仅应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.同统一指挥必须在统一领导下才能存在,但并不来源与统一领导
满意请采纳

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,相当于现在中的什么级别

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,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,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,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。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,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,称呼“某主任”绝对不会错。如果非要严格定义“将军”的概念,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,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,或是高级武官、或是军政要职、或是爵号。按照《墨子·非攻中》“昔者晋有六将军”的记载,六将军“即六卿为军将者也”,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。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“火拼”,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,这就注定了“将军”的尊称内涵。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,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。在鸿门宴上,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。”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,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。除了尊称,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,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里记载的四方将军(前后左右),但这只是将“上卿统兵”具体化,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。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,是有具体任职的,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,赵信、李广、韩增、萧望之、何武都曾受任过。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说到汉代武官官职,很多人并不陌生,一部《三国演义》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,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,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,但不常设,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。如果不设大将军,那么就是之一的“太尉”(东汉时常称大司马)视为最高军事长官。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,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,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。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(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),车骑将军,卫将军,四方将军,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。当然,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(卫青、霍去病),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,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。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,有可能也是虚衔,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。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,实际也没有给他,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。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,从而招揽幕僚、将军府属官、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。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、长史(首席文官)、司马(首席武官)、从事中郎(参谋)、参军(参谋)、主簿(秘书)、各曹掾属(各部门主管,如粮食、军备等)。按照汉初的规格,大将军、骠骑将军,位次丞相;车骑将军、卫将军、前后左右将军,位次上卿,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。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,每部校尉一人(与将军府军师,军师祭酒,长史,司马等级别相当),军司马一人(分部二把手),军假司马一人(军司马副手,可设可不设)。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,史载“遣还本郡募兵,得千余人,还为军假司马、陷陈都尉。”说到乐进,就以曹魏编制为例讲讲,曹操在《步战令》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,这个只是下限,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,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-1200左右,相当于今天的团长。三国里经常见到“部曲”这个名词,这就是校尉统部,部下设曲的意思,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。曲设军候一人,相当于营长;曲的下属单位是屯,有屯长一人,相当于连长;屯下是队,有队率一人,相当于排长;队下是什伍,有什长、伍长,相当于班长、组长。特殊职位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,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,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,下属八部,由八校尉统领,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:中垒,虎贲,屯骑,步兵,射声,越骑,长水,胡骑(不常置)。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,相当于太守级别,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。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,一直沿用至两晋。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,即上军校尉蹇硕、中军校尉袁绍、下军校尉鲍鸿、典军校尉曹操、助军左校尉赵融、助军右校尉冯芳、左校尉夏牟、右校尉淳于琼,蹇硕负责统一指挥。与北军不同,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“兼职”状态,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(宦官之首),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,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。在两汉时期,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,而且区分明显,比如《三国志》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“先主方食,失匕箸,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、将军吴子兰、王子服等同谋”,校尉就是校尉,将军就是将军,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。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,例如别部司马,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,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,级别根据规模可大可小,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,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。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、独立团,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,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,如关羽、曹仁、孙坚等。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,但也不能称将军,例如孙坚,他是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。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,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,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。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,也是称其侯爵,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。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、兼豫州刺史,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。其实在汉朝官职中,若要表达尊敬,并非只有将军称呼,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,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,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。而《汉书》中注解“礼,饮酒必祭,示有先也,故称祭酒,尊之也。”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,也是表达尊敬之意,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。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,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,招揽幕僚,只能因人设岗,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,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,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“杂号将军”,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,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,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。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,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、军假司马、都尉升至校尉;校尉要么干一辈子,要么升迁中郎将;中郎将以虎贲、羽林为首,仅次于将军称号,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,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。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、羽林,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,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,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,一旦出征,则会拜杂号将军,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、四平、四安将军(平乱基本拜讨虏)。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,因为杂号多是虚衔,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。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,即前文说的那些。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,虽然没有将军之称,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,比如卫尉,属于九卿之一,掌管皇宫各门守卫,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,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。再比如执金吾,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,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,但若未加,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。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,《汉书》记载:“后四岁,广以卫尉为将军,出雁门击匈奴。”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,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,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,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:武卫(虎豹骑),中垒,中坚,骁骑,游击,都由一名将军统领。以虎豹骑为例,曹纯统领时,还未有武卫设置,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,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,称不上将军。但在武卫设立后,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,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,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,这便不是杂号将军,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。其余四个同理,如中垒将军司马炎;中坚将军张辽、曹真;骁骑将军曹仁、曹彰;游击将军夏侯兰、乐进、陈泰。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、中护军,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,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,后者曹真、曹休都担任过。总体上,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,除了正牌将军封号,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,特殊职位,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。到了三国时期,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,还有私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,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规模。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,将军“门槛”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,但规律还是一样的,分为虚衔、实权、尊称三个方向。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,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,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。勋官制度曾在《木兰辞》里有所体现,即“策勋十二转”,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,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。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,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。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,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,所以“勋”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。比如宋朝,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,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。如职官殿前马/步军都虞候、防御使、捧日/天武/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、团练使、诸州刺史;武散官游骑将军、游击将军。即使是官制改革,也不与勋制。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,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,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,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,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。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,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,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。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,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。而且清朝体系有八旗和之分,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,只有提督;满人授将军称呼,汉人没有(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)。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,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,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。综上,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,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,在称呼上比较严格。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,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,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,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,再结合职官名称、勋爵名称,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。当然,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,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,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。

解放军的中型合成旅与过去的机步师有何区别

最简单直观的区别,就是一个由6000多人组成的中型合成旅,其作战能力大致相当于过去一个1万人左右的机步师,而且在信息化作战、火力支援以及快速机动方面更胜一筹。合成旅这种作战单位,是在人员编制、武器装备,以及战术思想等基础上,根据军事现代化的需求,而形成的适应战术、作战规模的多兵种协同、快速反应、确保完成作战任务的新型合成编制。我军军改后取消了师、团编制,实行的是“军、旅、营”3级编制。以陆军为例,解放军陆军现有29个重型合成旅、23个中型合成旅、19个轻型合成旅、5个山地合成旅、6个两栖合成旅,以及驻港部队的中、轻混编型合成旅。中型合成旅作为一支体系化作战部队,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威力,是远超过去的机步师。而且也一改过去人员庞杂、机构臃肿的编制,转而成为更加注重实战化能力的队伍。中型合成旅的编制与重型合成旅差别不大,有4个合成营,炮兵营、防空营、作战支援营、勤务保障营组成。区别就是把重型旅装备的履带式装甲载具改为轮式装甲载具。从每个合成营的配置来看、都是采用大量轮式装甲步战车,以及轮式突击炮、轮式迫榴炮等,而且还有坦克、防空、侦察等装备。这使得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一个合成营,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作战任务,而且有着相当强悍的火力打击和快速机动能力。不一一列举数据了,这么说吧,一个中型合成旅配备的装备,不但重量轻、机动性好,而且可以通过空运,就能快速到达指定作战区域,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,快速展开作战行动。可以说摸着鹰酱过河的我们,完全是通过1991年发生的那场颠覆性的战争,让当时还没有信息化概念的发生了相当大的震撼。由此,在认识到现代信息条件下,体系化联合作战的威力后,促使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具有信息战优势、战场侦察,火力支援,以及与空军、陆航协同的能力的。

为什么将军叫 checkmate突然对这个合成词的意思感兴趣了,check mate,不知道有什么典故没有.

古代没有将军,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.那时国家数量并不多,天子只有六军(每军2500人),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.各军的统帅叫卿,卿以下叫大夫(师),大夫以下叫士.到了春秋时代,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,不断增加兵力,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,而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,只能设三卿.于是,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做“将军”,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.作战时得由一人统一指挥,因此,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.
checkmate是挫败的意思.并没有将军的意思

第二野战军麾下的9个军,哪些已被裁撤,哪些保留至今

二野至今保留的部队是12、13、15、16四个军全国解放时二野有10-19共十个军,共计28万人,分别隶属于三、四、五三个兵团。三兵团:10、11、12军;四兵团:13、14、15军;五兵团:16、17、18军;以及野司直属的第19军。一、第三兵团:10、11两军被裁撤,12军至今保留第10军是我军较早裁撤的部队之一,他的前身是中野2纵队,整编后首任军长是杜义德中将。1952年4月,第10军在川南地区被改编,其中军部和30师划到了海军,28师、184师也划到了其他军区或兵种。第11军于1952年在重庆万县(今万州区)被裁撤,抗美援朝时期重新组建,军长是曾绍山中将。抗美援朝结束后,11军的军部划入空军,下属的182师改编为铁道兵,32、33两个主力师分别归属16军和26军建制,11军不复存在。值得一提的是12军。凭借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的优异表现,12军一战成名,其副军长因为此战成为了职务最高的开国少将。该军下属的36师106团是全军著名的“百将团”,从组建红二方面军开始算,这个团走出了200多名将军!战后12军驻扎在浙江金华、安徽合肥等地,于1985年换防到江苏徐州,并改名为12集团军,为祖国镇守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12集团军于2017年改名为71集团军,至今未裁撤。12军首任军长王近山,听见枪响不要命、敢抱着炸药包爬云梯,人送外号“王疯子”。据说他是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。毛说:“二野有个王疯子,敢打没有命令的仗!”邓政委说:王近山不是疯,是革命英雄主义!第四兵团:13、15军保留,14军改编,全军唯一一个成建制保留的兵团。先说15军。15军是原129师太行军区地方部队,这支队伍成立晚、新兵多,抗美援朝之前没有太多人看好他们。邓政委对15军的评价是:解放战争期间,他们是个敲边鼓的角色。但谁也没料到,一场上甘岭战役,把15军从二流部队打成了仅次于38军的“千岁军”!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——美帝向15军阵地共发射190万发炮弹,将597.9和537.7高地的山头削平了好几米;平均每秒钟就有六发炮弹落在15军的阵地上,美军称“这样的火力下,细菌都活不了”;美军向上甘岭15军各部共发起900多次冲锋,平均每天冲锋20余次,持续了40多天…为了顶住敌人的攻势,秦基伟把警卫连、通讯连、卫生连都派上去了,有的连队甚至阵亡率达到了500%!打了一辈子仗恶仗的秦基伟说:这个仗打的,娃娃婆娘都顶上去喽…12、15两军在秦基伟的统一指挥下,顶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,从“人间炼狱”上甘岭走了下来。据统计,上甘岭战役中,仅15军就涌现出英雄模范12383人,其中52人荣立特等功,162人荣立一等功,还走出了两位全军挂像英模——黄继光、邱少云。战后我军要发展空降部队,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点名要15军,并说:上甘岭一战后,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!此后15军长期驻扎在湖北孝感,并于1961年改编为空降兵军,1993年后作为全军机动力量归直接领导,至今保留建制。13、14两军,都是由赫赫有名的386旅分出来的,旅长就是让李云龙和天王老子都害怕的陈赓大将。但13军首任军长不是陈赓,而是担任过386旅参谋长的周希汉,他后来在海军主管科研工作,搞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。13军经过几次换防后驻扎在四川成都,并于2017年改编为第77集团军,主要担负西南地区的作战任务,至今未被裁撤。13军的“孪生兄弟”14军,首任军长是李成芳,后来担任过武汉军区政委。14军在广西执行剿匪任务后,于1968年驻防昆明,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大功,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,14军作为全军英模方队,接受了祖国和的检阅。2017年后14集团军下属部队转隶于其他战区,14集团军也没有保留,这支历史悠久、身经百战的老部队遗憾地被裁撤了。第五兵团:16军保留,17军被裁撤,18军镇守雪域高原16军在1951年2月入朝参战,是我军为数不多拥有苏式装备的队伍,也有人说他是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。16军一进入朝鲜就歼灭了美军3个连,军长尹先炳说:我看美帝国主义不过如此吗!但不走运的是,此时中美双方在朝鲜进入了“边打边谈、打打谈谈”的时期,所以16军没有捞到大战役打,只能“零敲牛皮糖”,参加“冷枪冷炮运动”。抗美援朝之后16军长期驻守吉林长春,2017年改名为78集团军并换防到哈尔滨,至今未被裁撤。17军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,在战略追击阶段,他们向云南挺进,担任了剿匪、和平改编卢汉部、促成云南和平解放等重要任务,此后17军一分为三,下属部队分别驻扎在贵州的安顺、兴仁、镇远等地,这就是“野战部队地方化”。部队地方化任务完成后,17军于1952年3月撤编,军长王秉璋后来担任了空军参谋长、航空部(七机部)部长,主持了我国的东风导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,他是我国国防科技的奠基人之一。18军则是由中野1纵20旅和豫皖苏地方部队合编而来的,他们参加了淮海、渡江、衡宝、成都、昌都等著名战役。18军首任军长就是人称“佛光将军”的张国华,他还在1962年指挥了中印边界战争。1952年以后,18军就地改编为西藏军区部队,下属1个警备区、5个军分区,并不再沿用18军。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,这个军区的级别比一般的省军区要高半级,即“副大军区级”单位。二野还有个“”19军,是由陕南军区地方部队和孔从洲起义部队合编而成。19军成立后一直在陕南地区配合一野作战,1949年11月归建二野后,先后参加了解放汉中和安康的战斗。1952年19军撤编,改编为陕西军区,其中第57师被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,1969年重建后驻地选在了甘肃张掖,1985年撤销后一部分队伍转隶47军。19军第一任军长刘金轩,后成为铁道兵副司令员,1984年在北京去世。总结一下:二野被裁撤的是10、11、14、17、18、19六个军,保留下来的是12、13、15、16四个军。其中18军直接改编为军区,而15军最特殊,改编为空军且不隶属于任何战区。

标签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