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bbb下载站:优质、全面、安全的专业下载站! 首页|最近更新|专题集合

极品芝麻官招募令_九品芝麻官如何获得魏征

时间:2024-04-24 07:03:05 来源:www.bbhsbb.cn 人气:

轻宇铺小编为各位带来极品芝麻官招募令,九品芝麻官如何获得魏征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。

极品芝麻官招募令

九品芝麻官如何获得魏征

九品芝麻官是一款手机游戏,其中可以通过招募历史名臣来提升自己的实力。要想获得魏征这个历史名臣,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:

成都芝麻官麻辣烫加盟流程是什么成都芝麻官

1.签订合同:经投资者确认与芝马关麻辣烫品牌公司合作后,双方正式签署一系列合同并支付相应的保证金;
2.技能培训:签订合作合同后,加盟商需要到芝麻官麻辣烫总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,学习品牌营销和管理,以及麻辣烫的生产工艺;
2.商店的位置和装修:应在拥挤的地方或繁华的商业区中选择商店的位置,并应在开业前进行小广告宣传。装修商店时,应选择明亮的灯光和通风的环境,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就餐环境;
3.广告拉动和人员招募:在准备期间,为您的商店做广告或,并招募成都芝麻官麻辣烫店的服务生和厨师;
4.食物的准备:提前与食物供应商确认协议,为您的商店准备足够的食材,并做好配送的准备。
5.前期资金准备: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,可以选择规模较小的加盟店,在紧急情况下投资加盟商必须手握一定的储备金;

九品芝麻官等级和资质

在《九品芝麻官》游戏中,武将的资质是决定其潜力和成长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每个武将的资质从高到低分别为S、A、B、C、D、E六个等级。其中,S级资质的武将成长最好,可以获得最高的属性成长值,而E级资质的武将成长最差。

十品芝麻官如何赚钱

1、完成游戏中指定的剧情任务

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

从《红楼梦》里可以看出在一个县里各种势力的相互制衡。贾雨村虽然授了应天府尹,管理的却是具体的相当于一个县的事务。在应天府管辖区内,有薛蟠一类的官二代横行霸道为所欲为,闯了祸自然有京城里的爸爸为他摆平。回乡的罢官乡绅冯渊的父亲,如果没有薛蟠之流,他们应该能够在乡间释放道德的正能量,问题是遇到了薛蟠这类货色。

但是贾雨村却是皇家的法人代表。即使薛蟠也不能在贾雨村面前放肆。毕竟贾雨村代表皇家威严,这点是稍有头脑的纨绔子弟都明白的道理,无论你多牛,也不能与皇家的“法人代表”硬碰硬。可是贾雨村有了前次丢官的教训,自然难悟出其中道道。稀里糊涂判案,薛家感激,冯家人已经死了,再无休止地追究也没有多大意义,毕竟冯家是回乡养老的官僚,不差钱,他们并没想到去碰瓷,人事上又斗不过,只有吃哑巴亏。而贾雨村的圆滑的处理案件,也赢得了上级的认可,为自己日后飞黄腾达铺平道路。最可怜的是英莲,而英莲的遭遇在当时是再常见不过的悲剧。没有人想出头为其伸冤。

那么,一个县里究竟有什么制衡因素呢?县太爷,这是不容任何派系忽视的力量。“俺京城里有人”的“望族”。回乡养老的官僚,当地的举人乡老等共同构成一个“事务管理局”。这里面的博弈完全看此消彼长的易经阴阳学说,并不完全看谁根正苗红。

《七品芝麻官》里二品诰命夫人视唐成为“芝麻官”,可这芝麻官最后却让诰命夫人栽了跟头。问题是诰命夫人虽是二品,可是一是诰命夫人的儿子的人命案必须经过唐成审理才合法,二是唐成的姐夫是“定国公”,光听名称判断就是“一品大员”。这唐成也是“俺京城里有人”的主。所以在处理案件时才有底气。
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,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。回乡的官僚即使是贵为宰相,也属于“褪毛凤凰”,自然抖不起官威。但是县太爷一般慑于他们广泛的人脉,不但不会为难他们,甚至还能通过他们“发挥余热”为治理地方出力,甚至为县太爷升迁铺路。

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

于成龙(1617年-1684年),字北溟,号于山,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(离石县)人。清朝官员,著名廉吏。

明朝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出生,顺治(1661年)出仕,历任知县、知州、知府、道员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升福建按察使。福建巡抚吴兴祚向朝廷举荐,称为“闽省廉能第一”。康熙十九年(1680年)春,康熙“特简”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。于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至二十三年(1684年)担任两江总督,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于成龙逝于任上,享寿67岁。

生平

早年生涯

于成龙生于山西永宁的一户乡绅之家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时年23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,获得副榜贡生,他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,没有任官就职!

为官生涯

清顺治(1661年),时年45岁的于成龙,接受清廷委任,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。当时罗城地处偏远,加上久经战乱,县城人口稀少,县城中仅有六户人家,没有城郭和官署。于成龙安抚百姓,在当地建立保甲制度,严惩盗贼。治安逐渐稳定后,由于当地的人力不足,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,并向上级请求放宽徭役。另外还动员百姓修建民宅、学校和养老院、救济院,使百姓接受教育,穷人和孤寡老人能有所养。深得民心后,又以刚柔并用的方法,解决地方豪强欺压百姓的行为。三年内,罗城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。

康熙六年(1667年),于成龙因为政绩卓著被广西巡抚金和两广总督卢兴祖举荐为“卓异”,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。当地由于经过长期战乱,人口只有百馀人,而赋税徭役却十分繁重。他到任后,严禁官员剥削百姓。为了使荒芜的土地开垦,规定土地为最先耕作的人所占有,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的具体困难,区划田舍,登记注册,借贷耕田和种子,并明确规定三年不收田租。一个月内,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馀户。

康熙八年(1669年),于成龙升任为湖广黄州府同知,当时黄州治安问题严重,影响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。为了了解盗情,他多次微服访查,了解情况后,将地方上的盗贼一举抓获,对待案犯,于成龙主张慎刑,以教育为主,采取“宽严并治”和“以盗治盗”的方法,成效明显。

于成龙在词讼、断狱方面,精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,常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,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、悬案,使许多错案得到,于是百姓称呼他为“于青天”,于成龙再次因为政迹卓著被湖广巡抚张朝珍举荐为“卓异”。

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于成龙代理湖广武昌知府。适逢三藩之乱,湖广不少地区发生。他出面招抚,稳定地方百姓情绪,并只身犯险,说服暴民停止行动。同年八月,于成龙调任黄州,叛军联络当地豪绅,声势浩大,形势危急。他召集当地乡间勇士迎战,他自己身先士卒,使得士气大振。最终,于成龙以“民众两千,破敌数万”,平定了这场动。

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于成龙出任福建按察使。当时清廷为了对付郑氏的抗清势力,实行“海禁”政策。地方官员不顾连年兵祸,时常以“通海”罪名屡兴大狱。他得知此事后,对这些案件提出重审,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,先后有千馀名无辜百姓获得释放,于成龙因为此事第三度被举荐为“卓异”。

康熙(1679年),于成龙升任为福建省布政使,福建巡抚吴兴祚并专疏向朝廷举荐,称于成龙为“闽省廉能第一”。

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省巡抚。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康熙帝亲自召见,赐予他白银千两、御马一匹,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,并称赞他为“清官第一”。

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,升官前,将通州知州小于成龙提拔为江宁知府。任职总督之初仅辖江南两省,江西总督由董卫国担任,据悉于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,南京布价急速上涨,“金陵阖城尽换布衣。即婚嫁无敢用音乐,士大夫减驱从,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,……奸人猾胥各鸟兽窜”。

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于成龙逝于两江总督任上,南京当地百姓闻讯后,“士民男女无少长,皆巷哭罢市”。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,作为对其廉洁一生的表彰,葬于家乡永宁。


知州,知府,知县有什么区别,相当于现在的

知州、知府和知县被同时定为正式官职的就只有在明清两朝,所以这里的比较就以明清为准,而不考虑其他的朝代。那么在明清时期这三者到底有何区别呢?这里听我澳古君为大家详细道来。

知府

“知府”二字最早出自唐朝,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叫知府,而是叫“知府事”。《旧唐书.卷四十八》记载“武德初,因隋置牧,以亲王为之。或不出阁,长史知府事。”,当然从该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知府事并不是正式的官职。

“知府”真正第一次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官职表上的是在元朝。据《元史.卷九十一》记载“散府,秩正四品,达鲁花赤一员,知府或府尹一员”,不过此时的知府与“知府事”一样,不常置,或叫府尹,或叫知府,反正并不固定。

而直到明朝“知府”才被定为正式的官职,《明史.卷七十五》记载“洪武六年,分天下府三等: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,知府秩从三品;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,知府正四品;十万石以下为下府,知府,从四品。”,也就是从这一刻起,知府作为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被正式确立。

当然明朝的知府在品级上多有变化,明初因府被分为上中下,所有上府知府为从三品,中府知府为正四品,下府知府为从四品。而后在不久就被全部改为正四品,明中期后由于巡抚替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,布政使的官阶被调为从二品,随之知府也从正四品变成了从四品,自此并成为定制,而清朝也随遵循之。

知州

“知州”最早出现在宋朝。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唐末之后的武将割据地方的事情 ,于是就让京中的文臣们在各地出任“权知xx州州军事”,据《宋史.志.卷一百二十》记载“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,赐第以留之,分命朝臣出守列郡,号权知军州事,军谓兵,州谓民政焉。”,借此来方便中央掌控各地,并杜绝武将弄权的情况出现。但是此时的“权知军州事”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,并非是正式官。

而“知州”被正式定为官职的是在元朝,据《元史.卷九十一》记载“中州:达鲁花赤、知州并正五品,同知从六品,判官从七品。下州:达鲁花赤、知州并从五品,同知正七品,判官正八品,兼捕盗之事。”,也就是当时在元朝中下二州设“知州”来协助达鲁花赤治理地方。当然这个时候虽设立知州,但也并不固定时而废又时而立。

同样直到明朝,知州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官职,并成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,并给予了从五品的品级。当然此时的知州同元朝一样也分等级,据《明史.卷七十五》记载“凡州二:有属州,有直隶州。属州视县,直隶州视府,而品秩则同。”,也就是在明朝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,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,并可辖县,而散州的待遇就只与县同等,且不可辖县。

也就是实际上在明朝直隶州的知州在待遇上等同于知府,而散州的知州在待遇上就只是等同于知县,不过两者虽然在待遇上有区别,但是品级却是一样的,都是从五品,可以说是有点混乱。所以到了清朝,清廷就将直隶州的知州提为正五品,而知州就是从五品。

知县

“知县”二字最终来自于唐朝,唐称代理的县令为“知县事”。而宋则依唐例,将派遣京中文官去执掌一县的行政长官称为“知县事”。但是同以上的知府事、权知州军事一样,知县事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,它只是代理。

而直到明朝建国后,知县才正式成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,《明史.卷七十五》载“知县,掌一县之政”,并给予了正七品的品级。到了清朝则遵循明制,知县依然是作为正七品的一县之长。

知府、知州和知县有何区别?

首先在知道他们的区别之前,我们要知道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“省-府-县”和“省-府-州-县”并行的一个制度(当然清朝还出现了道这一行政区划)。而在明清时期省辖府和直隶州,而府则辖县和散州,直隶州亦可辖县。所以如果从职权上来看的话,知府掌的是一府的行政事务,知州掌的是一州的行政事务,知县掌的是一县的行政事务。

如果从直属关系上来看的话,他们的区别就是知府和直隶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,知县和散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,然后知县、散州知州是知府的下级,而直隶州知州有时候也会成为知县的上级。当然如果从品级上来看区别的话,知府则是从四品,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或从五品(明朝为从五品),散州知州为从五品,知县为正七品。

之后在俸禄上,如清朝知府的俸禄是岁俸105两,知州的俸禄是80两,知县的俸禄是45两。当然清朝还有养廉银,比如在江苏这三者一年的养廉银分别是知府养廉银是2500-3000两,知州养廉银是1000-2000两,知县养廉银是1000-1800两。

同时还是在清朝这三者在顶饰和补子上也有区别。知府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,上衔青晶石,吉服冠用青金石顶,补子图案是云雀。知州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,上衔水晶石 吉服冠用水晶石顶,补子图案是白鹇。知县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,上顶素金顶 吉服冠用素金顶,补子图案是鸂鶒。

此外,在明清这三者的车舆与各种仪仗也都有区别。这里我以明朝为例,如乘车,知府和知州的车驾可用素狮头绣带,青缦,但知县只能用素云头青带,青缦。再如伞盖,知府出行能用红浮屠顶,俱用黑色茶褐罗表,红绢裹,三檐,而知州用红浮屠顶,青罗表,红绢裹,两檐,到了知县只能用红浮屠顶,青绢表,红绢裹,两檐。

再比如在马的嚼子和缰绳的使用上,知府和知州能用银,但知县就只能用摆锡。又比如在印信的使用上,知府用的是俱铜印,方二寸五分,厚五分,知州用的是俱铜印,方二寸四分,厚四分五厘,而知县用的就只是铜印,方二寸一分,厚三分。

总之在古代知府、知县和知州还有着很多的区别,由于篇幅有限,这里就不一一介绍。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《明史. 舆服志》和《清史稿. 舆服志》,这里有着详细的介绍。

知府、知县和知州相当于现在的什么?

简单的说就是知府是现在的市委书记,知县是现在的县委书记,而直隶州知州就是现在的省辖市市委书记,散州知州就是现在的县级市市委书记。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,毕竟古代的官制并不完全跟现在的官制一样,所以只能大概的比较。

古代的一两银子,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

用米价折算银两和兑率是错误的!

用米价折算银两和兑率是错误的!

用米价折算银两和兑率是错误的!

历史上物价都在疯狂变动,一围城或闹灾,米价腾涌。直接光拿米价来对比现代,是不行的,不能很直白地反应古代的现实。要拿就得拿正常情况下,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钱,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费比。

无论明代还是清代,普通小工的月钱就是一两到二两之间,非常稳定。也就是说,要想知道古代的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值多少钱,你就记住——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。《红楼梦》里最好使,老太太最喜欢的袭人,拨出去的月钱是二两。普通百姓家赚的,不比这个多。如清代景德镇的小工,月钱一两四钱,而在城市中当伙计,就会赚到二两。而多数时候,他们发的是铜钱而不是碎银子,也就约有一千个钱。

不稳定的是铜钱,清朝初年(顺治年间)银子贵,一两银子顶两千个钱。二十两银子够五口之家吃两年的,后期就不行了,渐渐滑落,一两银子顶一千个钱。但这也与明代的基本情况相差不远。我找到了某个有关古代的小说,其中一段话,很符合实际情况:

正掌柜一名,月钱十两;
副掌柜两名,月钱六两;
前堂伙计六名,月钱二两;
粗使伙计十名,月钱一两;
洒扫仆妇四名,月钱一两。

所以,从工资来看,一两银子大约就是现在的(以2016.12.31为准)一千五百块,二两银子约是现在的三千块。那些从米价和其他固定商品对比出来的“一两=200”or“一两=500”什么的,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。

好吧,有人说古代的农副产品便宜,肉十几文一斤。这就是算术学得不好,现在两千块钱的工资,约等于那时候的一两多一点。

但难道现在的农副产品相较于两三千块钱的工资,不便宜吗?要知道城市里什么都贵,还真就是去农贸市场买东西不贵。以下是现在的农副产品大概的价格,论斤的话要除以二:

我们再反转对比,看情况属实不属实。查阅笔记资料,明清民间,肉价一般是一分多一丁点(从高到低,单位分别是两、钱、分、厘),也就是十几到二十文。

你换算成我跟你说的兑率,一两一千五百元,一钱一百五十元,一分十五元,每一斤的猪肉价格大约就是十五元,与现代相差不多。这证明用工资水平来算,是比较靠谱的。

总之,若要想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,记住,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,不要搞那么复杂。

更多人生励志小故事请直接关注我。

刘备背景薄弱,家境贫寒,白手起家靠什么维

刘备在最开始提到自己是皇室,关羽是逃荒的。张飞颇有资产,但是与皇室的名号相比,自己的资产不算什么。但是在初期的起事上这点资产十分重要。后面使用这些钱招兵买马,有了自己的部队,钱粮应该不是大问题,反正温饱能解决。后来做了县令,相当于国家公务员,应该那时候的县令比现在的县长或县委书记要大,可以比得上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了。虽比不上诸侯,但是是国家养活了,自己有了俸禄,呵呵。再后面就更发达了。

太史慈捉孙策,有一小将曰:“太史慈真猛将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,他就是曲阿小将。这位人物在书中只露出了一面,就再也不见了踪影。我们知道,罗贯中写的《三国演义》十分严谨,不会贸然写一个没有用的人物。那么,他写这位曲阿小将的用意何在,而这位人物究竟是谁,可能的下落去了哪里呢?

一、曲阿小将的由来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孙策用父亲的传国玉玺向袁术质当借人马,去收复父亲昔日的基业。袁术早就想得到传国玉玺,好自立为帝。所以得到玉玺后,当然喜出望外,他借给了孙策三千人,五百匹马,让他去收复江东。

孙策在得到人马后,就开始了他收取江东的战役。他在父亲的故旧帮助下,一路收罗人才,实力迅速壮大。在收复江东之战中,孙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扬州刺史刘繇。就是在与刘繇的战斗中,出现了曲阿小将这位人物。

孙策在和刘繇的初战中获胜后,在神亭岭拜谒汉光武庙。孙策只带了十三骑人马,在庙中焚香参拜。刘繇亲自率领的人马驻扎在神亭岭南,孙策不顾大家的劝谏,执意去侦察刘繇的营寨。他的行动被刘繇的伏路小军发现,报告到了大营。

可是刘繇说什么这是孙策的诱兵之计,不肯出兵。太史慈当时正在军中,他不顾刘繇的判断,不候刘繇的将令,就披挂上马,去捉孙策。他临去的时候,对营中大叫,有胆气的都跟我来。可是,所有人都不动,唯有一位小将说,“太史慈真猛将也,吾可助之。”于是这位小将和太史慈一起去神亭岭战孙策,刘繇营中的所有将领都笑。

在神亭岭一战中,太史慈和孙策单挑。双方单挑了五十合,不分胜负。太史慈为了活捉孙策,故意引孙策远离众人。在无人处,双方再次单挑了五十合,从马上打到马下,还是不分胜负。直到刘繇的接应人马到来,孙策的十二骑随从赶到,周瑜又率领接应,混战了一场。最终因为风雨暴至,双方才算罢战。

二、曲阿小将的可能下场。

我们看这一段的叙述,就会感觉曲阿小将的不凡。因为这位小将敢于和太史慈一起,不候刘繇的将令,去捉孙策。孙策本身就武艺高强,人称小霸王。而他率领的这十二人也都是他手下的将领。这些将领中有我们熟悉的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蒋钦、周泰等人。这些人的武艺即便达不到一流战将的水平,可是他们的战力合在一起,也会让一位强一流的将领难以对付。而这位曲阿小将却毫不在乎,和太史慈一起出马。

在双方交手的时候,主要是太史慈和孙策交手,其他人都是旁观者。但是当太史慈想要使诈,引诱孙策的时候,形势就发生了变化。因为太史慈引诱孙策离开战场,牵制吸引孙策手下这十二名将领的任务就落到了这位小将的身上。我们可以看到,这位小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。由于他的牵制,使得太史慈得到了与孙策单挑的机会。

那么,这位小将的下场会是怎么样的呢?第一个可能就是战死了。如果曲阿小将依靠自己的武力与十二将抗衡,他的武力高到了何等的程度。纵观《三国演义》整本书,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武将也是寥寥无几。而这样一位武将在刘繇的军中只是一员小将,这就太不符合逻辑了。因此,这位小将与孙策手下的这十二位将领抗衡,最终被杀的可能性比较大。

这也是这位小将在日后没有再露面的原因。不过,这又会引出新的疑问,那就是让太史慈去和这十二位将领同时交手,估计也难支撑五十多合的时间。如果这位小将能够做到这一点,孙策招募的对象首先就是这位曲阿小将,而不是太史慈了。而这位小将后来谁也没再次提起过,可见大家对他的武力都不认可。

第二个可能是退隐了。如果曲阿小将牵制孙策十二将的办法不是依靠武力,那么就只能依靠智谋了。这个办法就是以自己为诱饵,将这十二将引入歧途。这个办法比较简单,也容易办到。我们可以想见,在太史慈将孙策引走后,这位小将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。

他会先阻挡十二将的行动,由于太史慈与孙策的行动出乎大家的意料,而且两人的马匹已经启动,速度很快。当大家回过神的时候,两人已经跑出很远了。就在这时,这位曲阿小将立刻挡住众人的去路,采取了拖延战术。

在战斗中,这位曲阿小将不可能和这些勇将死死缠斗,他只会且战且走。而这十二位将领丢失了孙策的下落,只能寄希望活捉这位小将,从他身上得到情报。因此,这位小将且战且走,一步步将这些将领带入了其他的路径。

当这位小将达到目的后,他会利用自己熟悉路径的优势,抛下这些将领而去。这些将领只得四处寻找,最终根据孙策与太史慈的打斗声,才找到了太史慈。我们从书中看到,程普还收住了孙策跑失的坐骑,可想而知,这些将领寻找了多大的范围,花费了多长的时间。等到这个时候,曲阿小将的策略已经奏效多时了。

在这里,我们会发现一个细节,那就是当孙策的十二将赶到的时候,刘繇的接应军马也赶到了。我们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到,刘繇本身是不愿意出战的,他说孙策的举动是诱兵之计,不让出兵追击。而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下并没有得到重用,刘繇认为他年轻,连先锋都不让他担任。

在太史慈出马的时候,只有一位曲阿小将陪同他。当时刘繇军中的诸将,看着他们出马都笑话他们。从这一点来看,太史慈和曲阿小将在刘繇的军中地位很低,让人都看不起。我们可以想见,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死活对于刘繇来说,根本无关紧要。那么,为何刘繇又会改变主意,发兵接应太史慈呢?

这只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刘繇得到了准确的信息,此次孙策率领十二骑人马探看刘繇的营寨,并不是诱兵之计。如果刘繇趁此机会出兵,就很可能捉住孙策。这样擒贼先擒王,刘繇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。

正是在这样的情报下,刘繇才派出了接应人马,而并不是因为爱惜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性命。那么,能够回到刘繇大营报告,带来援军的就只有曲阿小将了。曲阿小将在将孙策的十二将引入歧途后,就利用自己地理熟悉的优势,赶回刘繇大营,报告刘繇,带来了援军。

那么,既然曲阿小将在战斗中没有死,他为何在此后的战斗中再也没有踪影了呢?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归隐江湖了。我们可以看到,这位小将有勇有谋,不是一般的人才。但是,就是这样的人才,却被埋没在刘繇的军中。直到最后,他也是刘繇军中若有若无的人物。

他在太史慈的感召下,焕发出了自己本来的斗志,与太史慈一起出战孙策。在面对旁人的嘲笑时,就下定了退隐的决心。因此,在神亭岭战斗后,这位小将就从刘繇的军中离去,退隐江湖了。这也是这位曲阿小将失去踪迹的原因。

三、罗贯中描写曲阿小将的目的。

罗贯中写《三国演义》惜墨如金,从来不写无用之人。他写这位曲阿小将,自然也有着他的目的。从我个人来看,至少有以下几个目的。

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刻画太史慈和孙策的形象需要。太史慈酣战小霸王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精彩的片段。在这个片段中,借着太史慈与孙策的战斗,充分表现出了太史慈和孙策的武勇,胆气,让大家对孙策这个人物得到了充分的认识。

作为东吴的承上启下的人物,孙策不但拥有过人的武艺,也拥有超常的军事才能。在他的带领下,迅速席卷江东,奠定了东吴的基业。孙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信,在去世前曾经对孙权说,“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阵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”。这确实是当时的历史事实。

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,在设计孙策与太史慈单挑的情节时,自然不会让太史慈单独去面对孙策众人。如果那样的话,后面的情节就过于不合常理。有了曲阿小将的配合,后面情节的发生才顺理成章。这样,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场龙争虎斗,让我们对孙策和太史慈的武勇和性格都有了深刻的认识,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。

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诠释孙策席卷江东的原因。孙策虽然有众人的帮助,率领来收取江东。可是他的数量不多,和敌人相比居于劣势。但是,孙策却能够以少胜多,迅速的打败强大的敌人,占据了江东。这中间的主要原因,就是他的对手的腐朽没落。

在神亭岭一战中,孙策面对的敌人是汉室宗亲的刘繇。刘繇在得知孙策率领十二骑人马探看自己的营寨时,居然怕中了孙策的诱敌之计。刘繇不但不敢出战,还下令不让手下去追击。我们可以想象,有这样的主帅,他的士气会是怎样。

在刘繇的军中,大部分人都是尸位素餐之徒。这些人不但占据着高位无所作为,还对中的太史慈这样的勇将另眼看待。当太史慈出马的时候,偌大的军营,只有一位小将陪同。这些人不但不帮助太史慈,反而对太史慈两人肆意嘲笑。试问这样的如何能打胜仗?

因此,作者借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作为,肆意讽刺了那些以出身为资本,没有真才实学的人。我们可以看得到,刘繇和他的部下都是一群没落的人。正是由于这种原因,孙策才会率领一群有志气、有能力的人们,短时间就横扫了江东,建立了孙吴的基业。

第三个目的,为曲阿小将正名。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,这位曲阿小将在刘繇军中时间也不短了。他对太史慈十分熟悉,而太史慈却不熟悉他。这位曲阿小将和太史慈一起出马的时候,遭到大家的嘲笑。这是因为,这位曲阿小将在刘繇的军中,早就如同太史慈一样行事,给大家留下了嘲笑的话柄。

这位曲阿小将出马时说的那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。曲阿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。这个真字,说明了这位小将对刘繇军中将领的看法。那就是刘繇军中将领虽多,没有一个算是真正的猛将。而后一句说,吾当助之,是指小将自认为帮助太史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,而对其他人则不屑一顾。并且,曲阿小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,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太史慈生擒孙策。仅仅从这两句话,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曲阿小将的能力和豪情。

因此,这样的人在神亭岭战斗后消声灭迹,只能是他退隐了。这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,对于争斗已经没有了兴趣。要不然,以他的能力,不会在刘繇军中只当一员小将而甘心。我们从他熟悉神亭岭一带的地形来看,他的家乡应该就在这一带。在完成了帮助太史慈的使命后,他回到自己的家乡,隐姓埋名安度一生,就是他选择的归宿。

结语:
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曲阿小将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。他在神亭岭一战中,单枪匹马牵制住孙策的手下十二员大家,帮助太史慈与孙策单挑。在这场战斗后,这位神秘的小将就失去了踪影。

这位小将能够牵制住孙策的十二将,依靠的是他对当地地形的熟悉,当然也有他随机应变的能力。他在太史慈将孙策引走后,也将孙策的部下引走。他将孙策的部下引入歧途,就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,赶回大营,为太史慈请来了援军。

在神亭岭之战后,这位小将不再露面,应该是他选择了退隐之路。他在刘繇手下当一员小将,并遭受他人的嘲笑,我们可想而知他在军中的地位。正是在这种环境中,使得他这位有勇有谋的将领消沉下去。当太史慈的行动唤醒他后,看破红尘的他选择退隐江湖是正常的举动。从他熟悉神亭岭地形的情况看,他应该就退隐到了那一带。本来可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他,如此的遭遇让人感叹。

我是历史笑春风,欢迎大家关注我,多提宝贵意见,谢谢。

九品芝麻官如何获得魏征
标签
推荐文章